张波出生在徐州城北一个闭塞而落后的小村庄,在大多数老师眼里,他是个学习不算用功、成绩中等偏上、资质平庸的小男生。 但自从上了初中后,他为自己设定了目标:进城! 那时,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读书是唯一的出路。为此,他废寝忘食地学习。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对于农村“放养式”长大的孩子来说,能考上高中的人不多,即使是镇中心中学,能考上的也只有寥寥无几。这个世界,不会偏爱任何不劳而获的人,当然也不会辜负任何默默努力的人。他上高中那会儿,家里比较穷,生活拮据。为了供他和弟弟上学,家里就差砸锅卖铁了。他那一向好强的父亲为了他和弟弟上学,经常卑躬屈膝地借钱。“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因为每个人都有明天。”他对这句话深有感悟。最终,他和弟弟都如愿考上了大学。接下来家里的负担就更重了,他们兄弟的学费、生活费,一笔笔不小的开销压得父亲喘不过气来。一天晚上,父亲无奈地对他们兄弟俩说:“我年纪大了,实在是借不来钱了……要么……休学?”张波从父亲那断断续续的话语中感受到,但凡父亲有一点办法,也不会做出如此决定。父亲的那番话,让他对梦想充满了迷茫和困惑,但他绝不会轻易放弃的。为了筹措学费,1997年8月的一天,父亲让他到50公里外的贾汪区江庄镇的朋友家借钱。那天阳光似火,热浪把地面变成了熔炉。一大早,张波骑着自行车怀揣着“希望”出发了,直到中午才赶到父亲的朋友家。那天,张波不仅没有借到一分钱,就连一口水也没喝。当他快回到家的时候,已经到了傍晚,饥渴难耐的他只好趴在自行车上缓慢向前移动……在张波和弟弟的坚持下,在父亲的摧眉折腰下,张波和弟弟终于熬到了大学毕业。
刚毕业时,因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他只能每月二十元租住在徐州王场的一个民房里,房子不仅非常小,而且阴暗潮湿。每当夜深人静时,他独自徘徊在灯火通明的大街上,看见从楼房的窗户里射出明亮诱人的灯光,他心里五味杂陈:偌大的徐州城,难道没有我的安身之处?哪怕只能放下一张床也行啊!他并未因此而气馁,反而是更加努力学习。
天道酬勤,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当年,徐州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小学语文老师,张波过五关斩六将成了小学语文老师。 他把第一个月的工资交到了父亲手里后,年迈的父亲怀揣着不到2千元零钱,手拿着泛黄的账本,挨家挨户还钱,这家十块,那家二十…… 那情景,他至今记忆深刻。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在工作期间,张波始终坚持学习,用知识来充实自己。作为高级教师(教授)的他经过刻苦钻研,摸索出一套独特的“写作秘籍”,他的很多作品相继在国家、省、市报刊刊登。如今,他的父母和兄弟都在徐州安了家,生活富足,但张波并没因此而懈怠,他没有忘记那段艰苦岁月,时刻提醒着自己要保持感恩的心,奋发学习,回报父母,并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