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微信、支付宝等 是大家常用的软件 提醒大家 以后软件记录的重要信息 可不要随便删除了! 5月1日起 遇到纠纷需要打官司的时候 这些电子数据也能成为证据!
2019年1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新修正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该规定将自2020年5月1日起施行。其中细化了电子数据的种类,包括5大类各种形式:(二)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即时通信、通讯群组等网络应用服务的通信信息; (三)用户注册信息、身份认证信息、电子交易记录、通信记录、登录日志等信息; (四)文档、图片、音频、视频、数字证书、计算机程序等电子文件;(五)其他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处理、传输的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信息。电子数据有多管用?连日来,记者从郑州市多家法院获悉了几例庭审过程中应用电子数据作为证据的案例。陈女士去年4月到郑州市一家公司上班,签了一年的合约,然而同年9月26日,公司通过微信通知员工,公司资金链出现断裂,无法继续经营,宣布停止运营,工资延期发放。随后,陈女士起诉到法院。陈女士提交的证据中,除了常规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通知书、劳工合同等,还包括一份微信记录。最终,法院认为这些具备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予以采信。今年4月初,法院一审判决公司支付陈女士工资3000元、经济补偿金3456.04元。2019年10月11日、12日,张先生分两笔,通过微信转账的方式,借给冯先生共计3万元。之后冯先生没有及时还款,张先生请他补了一张借条。然而之后冯先生依然没有还钱。今年3月初,张先生将其告上法庭。除了借条,微信转账记录以及催款对话记录等也成为证据。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由《借条》及微信转账记录为证,原告与被告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成立。一审判决被告偿还原告借款本金3万元及利息。郑州市民陈女士有一套住房想要出手,通过中介找到了买主薛女士。不过,薛女士户口正在办理过程中,双方遂约定了相关二手房买卖的事宜。到了约定的网签时间,薛女士的户口还没有办好。陈女士认为,买方已经构成违约,合同不再履行,并需要支付违约金。随后,双方就此打起了官司,微信群的聊天记录也作为证据予以提交。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购房合同解除,薛女士支付违约金3万。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在法院以往的审判过程中,微信聊天记录、短信、电子交易记录等已经可以作为证据,此次修改的意义是什么?河南省律师协会名誉会长、北京大成(郑州)律师事务所主任李煦燕介绍,电子数据是2012年《民事诉讼法》增加的一种新的证据形式;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对于电子数据的含义作了原则性、概括性规定。为解决审判实践中的操作性问题,此次《修改决定》对电子数据范围作出比较详细的规定,明确了当事人提供和人民法院调查收集、保全电子数据的要求和电子数据审查判断规则,完善了电子数据证据规则体系。李煦燕表示,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的推进,人们的行为方式逐步从“线下”向“线上”转变,诉讼中的证据越来越多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呈现,尤其是因个人民间借贷、网络借贷、网络购物等引发的纠纷中,电子数据的应用较为频繁,且多数情况下,当事人能够提供的证据仅限于微信聊天记录、网络转账等电子数据。因此,电子数据如何提取以及如何作为证据使用,对当事人证明案件事实、维护合法权益,尤为重要。李煦燕说,细化、明确电子数据范围,能有效扩展律师协助指导当事人收集证据的途径,引导当事人正确运用新的证据形式和证明方法完成举证,节约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和人民法院的审判资源,进而提高案件事实查明的客观度和公正度。不过,使用电子数据当证据,也有不少需要注意的地方。河南继春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波表示:即将实施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明确,当事人以电子数据作为证据的,应当提供原件。电子数据的制作者制作的与原件一致的副本,或者直接来源于电子数据的打印件或其他可以显示、识别的输出介质,视为电子数据的原件。张波表示,比如微信记录能否作为呈堂证供,取决于两个前提:第一是要能够证明微信使用人就是当事人双方,因为微信并非实名制;第二要保证微信记录的完整性,因为微信证据为生活化的片段式记录,如果不完整可能导致断章取义,法庭也不会采纳。张波提醒,一旦有金钱往来,微信记录必须保存原始记录,仅有截屏会无法证明真实性,转账记录、重要对话等要注意保留,不要随意删除。“第一明确对方身份;第二明确用途,备注要注明转账用途;第三保留记录。此外,还可以辅助电话录音、短信催款、借条明确等证据,形成相互补充印证的证据链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