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新闻线索加微信:18652190335 或者微博@指尖徐州 采用即发30-100元红包图
业务洽谈:xzlc5188 电话:15695258158
清明放假这几天 朋友圈都被雄安新区刷屏了吧 然而小编看到了一则相关消息: 有网友判断: 中央设立雄安新区之外, 徐州会是京沪之间的下一个“超级城市”!
小编顿时傻了, 对于这网友的话,我决定给一百个Zan~
你以为仅仅是笑话? 小编是认真的! 徐州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 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了! 不信,请看以下这条官方消息
4月1号 在中央公布建设雄安新区的同一天 徐州建设区域中心城市 高层规划专家研讨会召开了
国内权威规划专家聚首徐州, 为徐州的区域战略规划献计献策。
市长周铁根致辞,副市长赵立群主持,市政协副主席、市规划局局长李靖华介绍了徐州区域中心城市功能提升研究报告。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规划师唐凯等专家,就徐州区域性中心城市规划建设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周铁根说:
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推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打造名副其实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两大目标,不断增强徐州的城市功能、品质和能级,以此辐射带动淮海经济区加快发展、实现洼地崛起。
中心城市规划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徐州虽然明晰了中心城市的定位,但是中心城市如何规划布局、功能如何定位、项目如何推进等问题,仍需要各位专家把脉支招。
与会专家从宏观、微观角度,就如何实现城市差异化竞争发展、如何定位徐州城市文化内涵、如何做强中心城市等方面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 徐州区域中心城市功能提升研究报告立足徐州、胸怀淮海经济区、放眼世界,报告全面、深入、系统性强,为徐州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规划定位和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建议进一步聚焦突出问题集中加以解决,突出特色和差异化发展,积极提升城市发展的水平和环境,把握好城市规划的尺度和精度等。
建区域中心城市
有人笑称
徐州成为京沪间的超级大城市是意淫 切~ 先不说这些年徐州的城市框架布局,
也不说徐州的发展速度 更不说人口基数等等 你先看看这个贴子再说话..... ↓↓↓
你知道吗?3月刚过,
徐州已经背靠下面这些“大咖” 544个亿的支撑! 3月31日,徐州市委、市政府在北京举行2017徐州(北京)产业合作发展恳谈会。 经过洽谈协商,此次恳谈会共签约项目48个,总投资544.7亿元人民币,其中外资项目8个,利用外资7.06亿美元。
根据国家发改委2016年7月20日发布的《中长期高速铁路网规划》,到2025年,中国将形成“八横八纵”高速铁路主通道网络(图1),高铁里程将达到3.8万公里左右,由此,中国主要的城市密集区域将普遍实现1日通达。
图1:国家发改委《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示意图【2016.7.20】(来源网络)
据此推测,一个超越世界所有其他城市群的巨型国家空间系统将诞生(图2),也可以把它叫做新一代超级城市群。根据其一日内快速通达的性质,还可以叫做“中国高铁一日圈”,简称“中国圈”。 中国超级国家空间系统的主要构成包括四个圈,分别是: (1) 三个“一日圈”空间系统:主圈、东北圈、西北圈; (2) 一个“半日通达”的核心圈:“京沪鲁豫”核心圈,简称半日核心圈。
图2:中国2030年超级国家空间系统(新一代超级城市群)展望
“国家空间系统”理论最早诞生于2003年,超越城市群的巨型结构概念提出于2006年,此后持续研究到2015年,“京沪鲁豫”大十字结构(图3)以及“中国国家空间系统”(图4)一直是“国家空间系统”在理论层面的两个推导概念,研究者一直小心翼翼,曾经“大胆(战战兢兢)”地展望将在2040年前后实现。---
徐州处在京沪大十字结构的正中间!
图3:“京沪鲁豫”巨型城镇密集区理论推导结果,一个曾经自认为很有点荒诞的想象
图 4:国家空间系统预测,一个曾经不大敢表达其巨大性的想象(2014)
谁料根据卫片比对,才发现“京沪鲁豫”大十字概念已经接近准现实,Google earth的夜景图已揭示了这种快速成型的趋势(图5)。
“中国圈”则是本次基于新发布的高铁网络规划提出的最新概念。
图5:“京沪鲁豫”地带的快速演化结果
该“京沪鲁豫”半日圈的各相关城市规划, 都应有全新的定位与规划思路。 京沪之间存在一个超级发展轴, 郑州-连云港-青岛段存在一个次级发展轴, 在徐州、枣庄、临沂、济宁地带 存在一个潜力型后发区(图6) 这个大十字地带, 将是未来中国最具活力和实力的地区。 大家都知道徐州在这个区域是最强的城市 --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看下图正中间的徐州位置--
图6:核心圈潜力后发区
还记得吗?
“淮海经济区”, 曾在全国“两会”上被“重磅”推介
江苏代表团联名提出议案, 呼吁将淮海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区域规划。
全国人大代表、市委书记张国华接受采访时表示:
在国家层面规划建设淮海经济区,对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优化全国生产力布局、促进东中部地区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大意义,可以有效破解区域性连片资源型城市转型难题,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借鉴。
淮海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直是徐州多年力争的目标! 因为一直以来 徐州都是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甚至在民间还有淮海省会的设想~
而就淮海经济区议题联名提议案, 在史上也是为数不多的! 经过多年的努力, 曙光渐现,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梳理一下 淮海经济区的前世今生以及曾经的“明争暗斗”!
淮海经济区地处长三角和环渤海两大经济圈结合部,包括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20个地级市,面积达17.8万平方公里、人口1.2亿人,分别占全国面积的1.8%和总人口的9.3%,是国内最早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之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任市委书记孙家正和市长何赋硕,邀请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为徐州经济如何从低谷中隆起把脉问诊。
在1985年1月28日的新华社《经济参考》上,原徐州市市长何赋硕与原连云港市副市长吴学志,联名发表《发起新的“淮海战役”》的文章,被称为新中国“经济淮海战役”的“冲锋号”。
1986年1月,“关于淮海经济区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在于光远的倡导下,决定成立“淮海经济区”,并设立一个组织联络的常设机构,每年的市长(专员)联席会议由经济区成员地市轮流坐庄。
当年的3月15日,苏鲁豫皖接壤地区的15个地市的市长(专员)聚首徐州,自此,一个跨省横向联合的经济区宣告成立。
曾有媒体称淮海经济区为“尴尬的淮海”,原因无他,处在长三角和环渤海南北两个经济隆起带之间,淮海经济区一度被挤压成一个明显的经济“断裂带”。
实际上,在这30年里,有据可查向国家提请政策支持,有过两次。第一次是在1996年,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四次亲临淮海,两次在京主持专题会议,提出了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并以书面形式向中央提交了五点建议,第一条就是“设立区域经济协作综合试点区”。
第二次是在2006年3月,全国两会上,淮海经济区20个成员市的所有全国人大代表,集体签名,向两会提交了《关于“将淮海经济区作为全国区域综合试点区、促进淮海经济区快速崛起”的议案》。
2010年徐州市牵头推进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建设,确定徐州、连云港、宿迁、枣庄、济宁、商丘、淮北、宿州8个市为核心区域市。
有颜值,有实力,有想法 区域中心城市的样子,她都有!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 希望徐州的发展越来越好! 兄弟姐妹们,为咱大徐州加油吧!
感谢你看到最后!
我们有理由相信, 未来的徐州一定会更好!
来源:徐州地铁圈 内容参考同济规划TJUPDI、徐州大汉网、影像徐州等网络
莲花蛙鱼丨视频时长1’56 地址: 进入莲花小区,直走右拐,27号楼1单元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