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查看: 1043|回复: 0
收起左侧

万万没想到,爆火的《人民的名义》居然是向这位徐州人致敬!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年10月30日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江苏徐州

ko3u0p13722H7h29.jpg

NV0zE8HHvJ9h9hB3.jpg

有新闻线索加微信:18652190335

或者微博@指尖徐州

采用即发30-100元红包


业务洽谈:xzlc5188

电话:15695258158

目前,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全国热播。

相信追剧的人不少吧?

hVTUugn0YJl30vjJ.jpg


剧中有位郑西坡

是大风厂的工会主席,

还是位诗人。

rSojhYVD7OhHOM9o.jpg


他在剧中吟诵的两首诗


母亲的专列

这是您惟一的一次乘车

母亲 您躺在车肚子里

像一根火柴那样安详

一生走在地上的母亲

一生背着岁月挪动的母亲

第一次乘车旅行

第一次享受软卧

平静地躺着像一根火柴

只不过火柴头黑

您的头白

这是您的第一次远行啊

就像没出过远门的粮食

往常去磨房变成面粉时

才能乘上您拉动的

那辆老平车专列

我和姐姐弟弟妹妹

陪伴着您

窗外的风景一一闪过

母亲 您怎么不抬头看看

只像一根躺着的火柴

终点站到了

车外是高高的烟囱





流动的国土

二云 你看这样好吗

从新年的第一天起 我想给咱的

三轮车 插上一面旗帜

以前 它总是拘谨地停靠在角落

挨着街边挪动时 畏首畏尾

这旗就设计成绿色

像一张舒展的大南瓜叶

立在三轮车的车把中间

制高点上 迎风飘扬

如此 自卑的三轮车

是不是就尊严了一些

它暗淡的铁质和橡胶

它含在车胎中的一口气 需要尊重

它负载的煤球炉 炉上的火焰

装着胡椒粉辣椒面的瓶瓶盒盒

虽然弱小 但享有主权

招展着 在细雨中

在阳光下 在灯光里 在阴影里

向来品尝的人们 你忙碌着接见以微笑

从容面对再次逼临的驱赶和呵斥

就选定绿色吧

这饱含着来自乡村的三轮车生命血液的旗

就要展现在新年的街头

当你推动着走过大街

哦 旗帜下的三轮车 分明是我们的一小块领土

是我和儿女牵念着的

小小的 吱吱扭扭的祖国




这两首诗的实际作者

是徐州人,丁可

F2hbbW52jCxvhg22.jpg

丁可,曾用笔名邹哲、老彭。祖籍山东聊城,童年在徐州渡过。高中毕业后务农多年,当过代课教师。1983年被破格录用为国家职员,在江苏沛县文化馆任职。1979年开始发表处女诗作,已出版诗集《啼叫的月光》《母亲的专列》等。



丁可和《人民的名义》作者周梅森是徐州老乡,正是因为周梅森向县领导建言,才有了对《丁可诗选》出版的扶助。


Y707JaYy3J8rJzR5.jpg

图|《人民的名义》编剧:周梅森


周梅森说:和丁可是老朋友了,80年代就相识,那时候丁可还是一个青年才俊,不像现在这么苍老,现在脸上写满了岁月的沧桑。后来,无意中在诗刊杂志上再次看到了丁可的诗,极为震撼,他在挖一口深井,他把诗写到这种程度,让人吃惊。丁可既是沛县的,又是江苏的,也是全国的。丁可的诗为什么让我震撼?因为他对中国农民的艰辛写的非常深,非常细腻,非常的能打动人心。



IR7mOohCHn1rZyh1.jpg

图|丁可近照



在接受现代快报采访时,丁可说:“1974年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被推荐上大学、招工无望。我是长子,必须帮助父亲担负起家庭责任。但又不甘心在乡村打发一生。在贫困、饥饿、劳累的日子里,我开始了企图以写出作品来改变命运的东涂西抹。”


“感谢诗歌。”他曾经这样写道,“虽然不是凭一首诗改变了命运,但我确实是凭着发表的二十来首诗,找到了至今还养家糊口的饭碗。”


BLa6npMPCrGgcA9t.jpg


对话丁可


记者:你代表性诗歌是在什么时候创作的?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创作状态?你最满意的是哪首诗?


丁可:我的代表性诗歌应该是《南方,田野的风》组诗,发在诗刊1991年3月号头题,配发了编辑梅绍静老师的评论。之前我已有作品在诗刊零星见刊,这次集中的推出,加深了读者对我的印象。不敢说是我最满意的诗,这组诗中的“月亮我们的家禽”、“小蹄子的春雨”等算是比较喜欢的作品。


记者:有人说,当今,不论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文明程度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然而诗歌却“冷”到了边缘化的状态。你是怎么看待诗歌的边缘化?


丁可:人们常常认为诗歌不真实或者说跟现实生活相脱节,但是从起源来看,诗歌本来就应该是现实当中密不可分的部分。由于种种冲击和诱惑, 人们的注意力和情趣有所转移,诗歌确乎有些受冷遇。但我依然相信,好的诗歌那种对心灵的保养作用。“诗歌,生活需要你!”


记者:沛县被称为徐州的一块文学高地,在这片大风歌的土地上,活跃着一大批业余作家和诗人,他们都勤奋耕耘并各有收获。您能给他们一些建议吗?


丁可:沛县近些年的作家队伍是不小、发表作品的数量也比较多。但是,我以为这片高地缺少更突出的拱起,缺少经典或者准经典的兀立。年轻的作家当不骄不躁,涵养心智,厚积薄发,或许会有大成。


来源丨现代快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