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里开始,故黄河算是真正进入了市区。故黄河从河南一路蜿蜒而来,在这里拐了一个90°的急转弯,向东流入市区。
在这里,河面收束,向北望去是黄河景观带,向东则是徐州主城区。
一条不宽的闸桥,车来车往。附近荣盛城、陆港城等地块正在拔地而起,象征徐州西区蓬勃的生命力。
丁楼闸向东不远,杏山子大道桥已经建成尚未开放。旁边的桃花源湿地公园仍在施工,荷花满池,但道路尚未建成,只能说未来可期。
因为西三环快速路的修建,这座桥东西已经不通。但在北面不远处,西三环苏山立交已经快要建成。
不得不感叹发展的日新月异,曾几何时,这里还和不远处的西苑中路桥和二环西路桥一样,是西区向北的老通道,如今已经走向快速化的新篇章了。
在西苑中路和二环西路之间,有一座大名鼎鼎的桥——水漫桥。徐州人多知道水漫桥这个地方,也知道有个水漫桥路,却不知道水漫桥具体是哪座桥。
其实早年间,西苑以北也就是书香华府这一块都是菜地,水漫桥就是方便村民到故黄河北岸种地修的。
因为桥面低矮,涨水时常常被水淹没,故名水漫桥。故黄河修缮蓄水之后,水漫桥就埋藏在故黄河水面之下,如今仍能看见当时桥面的一小部分。
廊桥是沈场和南岸联系最便捷的通道,也是古黄河公园的一处景观。
这座现代仿古的小桥如今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北岸的沈场作为市内为数不多的棚户区,不知哪天就会化为乌有,希望这里的时光能成为他们美好的童年回忆。
众所周知,徐州的新村基本都挺老的。合群桥,连接黄河新村和合群新村,这里是故黄河风景带的真正起点。
曾经的合群桥两岸民房低矮,远处的九里山映衬得此处略显荒芜,名噪一时的肉联厂就在这附近,看起来其貌不扬,实则热闹非凡。
如今的合群桥桥面宽阔,造型俊秀,远望九里山郁郁青青再也不是当年模样。
黄河新村的东头是西安路,这里可以说是徐州的“一环”,自这里开始,故黄河真正进入了市中心!
这里曾是徐州的小北门,来往商贩经倒马井过小北门出徐州往来翕忽。标志性的观象楼伫立在此,眼看车来车往,川流不息。
市中心段的第一座主桥就是庆云桥,这是徐州城的北大门。
庆云两个字还有一段不光彩的历史,抗战时期,日军侵占徐州后,时任伪市长名为张云生,为贺其寿辰,便将新修桥梁道路改名为庆云桥、庆云路。解放后,庆云路更名中山路,桥名却保留了下来。
如今的庆云桥今非昔比,五省通衢的牌楼矗立桥边,昭示着徐州漕运兴盛,繁华一时。
黄楼公园内,黄楼高耸,承载东坡故事,那尊镇河铁牛和迎春桥的铜牛遥相呼应,寄托几百年来徐州百姓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坝子街桥也是徐州有名的老桥,曾经坐落桥北的保温瓶厂、造纸厂等工厂,如今只能在老照片里一窥究竟。
现在的坝子街桥因为解放路快速化改造而在维修改建的状态,周围居民的生活却一如既往。
汴泗交会碑下老人依旧在乘凉。河岸边晒网的大爷一边吐槽钓鱼的比鱼还多的现状,一边有条不紊的整理自己的渔网。人生百态,家长里短,或许这就是老徐州最真实的生活状态。
在徐州,铜牛的大名可谓是家喻户晓了,以至于很多人忘记了铜牛旁那座桥名叫迎春桥。
那条大马路跟青年路上的大巷口一样,现在看来都不怎么大。但这是徐州最大的露天人力市场,不知道有多少家装修是从这里找的工人。
从侧面看,这座桥真的算得上其貌不扬,甚至有些破旧了。可这座桥却是徐州最繁忙的桥之一。淮海东路弘济桥。从桥上可以直接看见不远处的老火车站。
弘济桥曾名济众桥,是日本侵占时期所改。2005年的时候原址上拆旧盖新,复名弘济桥。多少来来往往的人怀着梦想与希望在这座桥上走过,来到徐州或者踏上通往远方的列车。
老人们说这里以前是一座木桥,桥东三马路,桥西治平路,这些鲜有人知的名字如今都已并入青年路了。
青年桥,往来不绝的行人依然在此走过,青年人也络绎不绝,这就是徐州这个古城不衰的青春活力。
老人们习惯把利济桥叫五孔桥,顾名思义就是这桥有五个桥洞。从前的利济桥桥头就连接着天桥,如今天桥变成了地下道,我们只能在老照片中一睹芳容。
如今的利济桥人们习惯称之为建国路桥。宣武市场伫立桥头,东西往来,车水马龙。
和平桥,这是故黄河景观带上的重要节点,她见证了徐州的发展和飞跃。不远处的和平大桥与和平桥相接。
作为横架东西,国内跨铁路最多的大桥,和平大桥雄浑壮美,与温婉秀丽的和平桥高低相映,百步洪广场直望显红岛,另有一种江南水乡般的婉约曼妙。
做为市区第一座景观桥,也是故黄河穿过市区后最后一座公路桥,汉桥以其独特的文化韵味,屹立故黄河之上。
远望如汉家宫阙的桥梁,如今已是周边居民休闲玩耍的好去处,已成桥边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
故黄河上,新桥旧桥更替。几许故事,几多春秋。
这条河将徐州城一分为二,又被这一座座桥梁连为一体,让人文相近,人缘相亲。
江河系自然、桥梁成底蕴。这一座座桥有古有新,交错之间见证了徐州发展的历史。
交通南北、连贯东西,每一座桥梁都有自己的使命。或兴或废,她们都见证着一个时代的过去和另一个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