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快哉亭公园,徐州人都知道那是徐州最早的公园。提起公园巷,或许有人会说,那就极其普通了,不过是公园北门入口的一条小巷子。 其实不然。 公园巷,是一条踏满诸多革命先驱者足迹、踏满最早游览徐州的一批文人骚客的足迹,踏满徐州最早一批工人足迹的巷子,这条小巷曾经激荡着历史的风云。
01徐州东南隅与快哉亭
徐州城墙在的时候,民间流传徐州城方位的习俗,有东南隅、东北隅、西南隅、西北隅的说法。1923年《徐州游览指南》中说:“燕子楼今在城西南隅。”“黄楼在州城西北隅。”“奎楼在东南隅。”“张勋祠在东北隅。” 同治版《徐州府志》里快哉亭公园水域位置就注明:“东南隅”。 隅,即拐弯的角落,“俟我于城隅”(《诗经》),“日出东南隅”(《乐府》)。快哉亭公园就在徐州东南隅,公园巷自然也在东南隅。
快哉亭一带曾是徐州地势比较低洼的地方。同治《徐州府志》里标明,这里有一条“文曲沟”,自文庙东南池塘迤逦而来,经过东门一直流到东南隅,说明东南隅确实是徐州城低洼处,是城中积水倾泄城外的流经地。城墙下积水成湖,形成水面。唐代知州薛能在此巧用水域,兴建阳春亭。
薛能有诗《汉庙祈雨回阳春亭有怀》:
南荣轩槛接城闉,适罢祈农此访春。九九已从南至尽,芊芊初傍北篱新。池中水是前秋雨,陌上风惊自古尘。欲召罗敷倾一盏,乘闲言语不容人。
宋代京东提刑使持节李邦直在此重建新亭,苏轼来此纳凉,被请为此亭命名。苏轼欣然名之为快哉亭,取“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之意。
同时代,北宋诗人陈师道《登快哉亭》诗中写道: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 明代,快哉亭处改设“小教场”。从明嘉靖版《徐州志·州境之图》东南隅标注“小教场”;直至清康熙61年《徐州志》仍然标注为“小教场”。可知明代中期至清初约200年间,此处快哉亭已经不复存在。
★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 徐海道吴世熊重建快哉亭。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 太守桂履真再次重修扩建,楼阁参差,芙蕖映水,成为游宴之所,清末尚列入徐州小八景之一“阳春观荷”。
1920年 李可染先生少年时,家住城墙外,近在咫尺,常常来此游玩,正适逢画家钱食芝等人在此雅集,得识后拜师习艺,后终成大家。
1928年 这里辟为中山公园,铜山县长刘炳晨题写“乘风趁月”“曲水荷香”石碑,现在仍镌刻在桥栏上。建国后初为人民公园,建有金城电影院。
1984年6月 改名为快哉亭公园。快哉亭后屡次改建,至今仍为徐州名胜。
02公园巷地名可能出现在1928年后
公园迤东是一溜城墙,公园形成后必然就有巷陌,巷子就在城墙下,俗呼“城墙根”。这条城墙根在清代同治年间尚没有名称,同治《徐州府志》图录中注明的“文曲沟”,或许是当时的名称。
1934年《徐州游览指南》中介绍:“公园,在城内东南隅。民国十七年,由城市行政局开辟成。内有快哉亭、阳春亭、薛堂等古迹,县立公共图书馆及振徐电影院均设于此。” 同年《铜山县城市图》中“公园”水域附近该路旁标有三字,当为“公园巷”三字。这是目前查阅到比较早的“公园巷”地名记录。 在1941年1月的一张日伪时期徐州地图上,亦标明“公园巷”的地名。公园巷的命名,可能是在1928年后,与徐州四城门大街命名同时。
现在的青年路,过去是城隍庙街,直抵城墙为止,往东道路没有开通。 公园巷路西是民房,多是院落整齐的人家,路口的吕家,中间的金家、赵家等等。还有条小巷,可以通往西边的饶家巷,饶家巷后也改为公园巷。公园巷曾经有公园一、二、三巷。
03公园巷见证革命先驱的步伐
清末,科举制度被废除之后,光绪30年(1904年),县令陶在铭创建徐州学堂,校址就在徐州卫署即今公园巷小学。光绪32年(1906年),徐州道台袁大化、徐州知府桂中行在此新办徐州师范学堂,宣统2年(1910年),天主教会在这里又创办类思学堂。辛亥革命后第2年,1913年,徐州师范学堂改为省立第七师范。 省立七师本是一所寻常的学校,可它却遭遇了不寻常的岁月,发生了不寻常的事件,成为革命的摇篮。1918年,省立七师又招收了一届学生,这届学生里有郭子化等一批爱国进步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倾向革命。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爱国运动,消息传来,省立七师等徐州爱国青年学生,非常振奋,举着写有“外争主权,内惩国贼”、“打倒卖国贼,不做亡国奴”等口号,排着队伍走上街头,游行演讲,宣传进步思想。
到了1920年下半年,全国各地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共产主义小组如雨后春笋般成立,这对省立七师的同学们鼓舞很大。这年底,他们的马克思学说研究小组也就是“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了,这是徐州地区最早的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初,他们成立赤潮社,创办《赤潮》旬刊,在文亭街坤元斋用红墨印刷。许多年后,他们还记得《赤潮》创刊上的诗句:“赤潮赤潮,这就是你诞生的日子了,怪不得红光满天,浪比天高……”《赤潮》出版后很快产生极大影响,引起徐州军阀恐慌,只出版四期,就被查封了。 那些年的晨霞夕暮,这些“恰同学少年”的学子或紧张、或喜悦、或意气风发地漫步在公园巷这条短短的小路上,指点江山,歌声激扬,使得这条古老的小巷焕发了青春。多年后,从这里走出的这一代人,陆续成为徐州地区共产党组织的最早创立者,成为徐州革命历史的先驱。
04毛泽东主席曾游览徐州城墙
清末民初,津浦陇海铁路通车后,徐州迅速成为一个旅游城市。那时徐州的古城墙依然保存完好,耸立在黄河之滨、云龙山下,连接燕子楼、黄楼、彭祖楼诸多古迹。所以,沿城墙游览,当时是徐州游览的第一大亮点,是游览路线的首选。
如今的公园巷绿树成荫
1923年出版的《徐州游览指南》这样介绍:“从省立七师学校南行,抵快哉亭,登城头西行,逾南城楼,西抵燕子楼。”这是第一路线。这句话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从“省立七师学校”(公园巷小学),出校门南行就到达快哉亭,这条路即现在的公园巷;其二,从快哉亭可以登上城墙,快哉亭下是登上城墙的启点;由此到南城门、西行游览燕子楼。
快哉亭既是一大景点,又是唯一的登城点,这令我们遐想:1920年4月,毛泽东主席乘火车北上途中在徐州特意下车,徒步登临徐州城墙环绕一周。 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里回忆毛泽东主席曾对他说:“记得我第一次到北方去的途中,游历过这些地方。《三国》上有名的徐州城墙,历史上有盛名的南京古城墙,我都游历过一次。”毛泽东北行中特地在徐州下车,特地古城墙上绕行一周,印象深刻,故在十几年后还津津乐道。”徐州城墙留下了伟人的足迹。
登城点为何不设在城门处,而在快哉亭?此处是否特地修筑登城阶梯? 查阅资料,有个解释追溯到徐州南门历史。明天启四年(1624年)徐州城大水淤废后,崇祯元年(1628年)兵备唐焕重建徐州城,由于南门遥对奎山塔,为倡举文风,名为奎光门。清康熙年间特地在城墙东南隅兴建奎楼,作为学子登楼祭祀文魁星的处所。所以,为了方便学子登临,在快哉亭下很可能修砌台阶,久而久之,快哉亭下遂成为后人登临城墙的端点。
05公园巷曾是工人聚集地
现在的徐州新华印刷厂门牌是公园巷2号,它依靠城墙而建,占据了公园巷路东几乎一大半的面积。它的前身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徐州道袁大化设立的习艺所。1913年,江苏省实业厅在此创办江苏省第七工厂,这个厂招收的多是穷苦人的子女,他们使用机器生产毛巾、坯布,这是徐州纺织机织布的始端。1929年,第七工厂的部分厂房,被改造创办成徐州印刷厂,这是徐州动力机械印刷的开始。公园巷这条小路,成为了徐州早期产业工人聚集的地方。建国后这里改为新华印刷厂,工厂门口石座上标着:“江苏徐州新华印刷厂,1929年”。
短短百余米公园巷,经历数百年风云,现在路面整洁,绿树成荫,一所幼儿园时时传来孩子的欢声笑语,游园者络绎不绝。笔者有感于一些册子往往忽略了这条不应忽略的小巷,故撰此文。
本文参考书目: 《徐州府志》赵明奇编,新千年版 《西行漫记》 《铜山县志》1926年版 《徐州游览指南》1934年版 《彭城史录》 董治祥编,2016年版 《回忆郭子化》戚惠民、董助才编,1991年版
本文作者 李世明
编辑 茉茉 校对 珵智
责编 王韬 总监 李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