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指尖顽主 于 2020-3-27 17:30 编辑
90年代的夏天,徐州人最开心的事, 莫过于约上两三个小伙伴, 到云龙湖去玩耍, 微风徐徐,凉意浓浓。
但,你可知道这片湖背后的故事?
下面这段视频你一定没看过,快点开看看 ↓↓↓
万人游泳场内人流如织,
大家一边游泳、纳凉、赏景, 一边谈论着身边发生的事, 那时的畅快,就是这么简单。
徐州地属黄淮平原、沂沭泗流域中下游、南北气候过度带,既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东线重要节点城市、黄河故道流域和江淮生态大走廊重要片区,也是全国、全省水资源最为匮乏城市,具有“总量较少、时空不均、用水成本全省最高、水污染治理全省最难、水环境变化全省最大、南水北调水质标准要求最严”等特点。
在这种情况下,云龙湖的建设,不仅给徐州人提供了一方纳凉好去处,也让徐州的城市气质多了一分秀美。
相传,明万历年间,云龙湖边住着一位老石匠,石匠养了一条大黑狗相依为命。
一天,大黑狗被一财主打死,剥皮为己治病。老石匠悲痛之余,到云龙山上找了一块大石头,按大黑狗的模样刻一石狗置于湖边,石狗不仅能看家护院,而且在湖涝时能吸水,湖旱时能吐水,百姓旱涝保收,石狗成了神狗。人们为纪念石狗,就把这湖叫石狗湖。
而据《徐州风物志》载:“石狗湖,多雨时南山之水尽汇于此,积久不退,昔人作石狗镇之,故名石狗湖。”
此外,苏轼任徐州知州时,曾在《答王定民》诗中曰:“笔中好在留台寺,遥知旗队到石沟。”可见,“石沟湖”之名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原来的云龙湖本是一片洼地,三面环山,一面临城,夏秋多雨,洪水下泄,对市区构成威胁,市区居民每次从此经过,交通都极不方便,有时候会用小船摆渡,耽误很多时间。
1958年,市政府决定开启云龙湖工程建设,工农商学兵,全民参加。
今年88岁的徐枫,当年还是一名意气风发的摄影记者,他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云龙湖工程建设的全过程。
在这项浩大的“挖湖”工程中,欧阳汝新和老伴常幼敏都是参与者。
那年暑假,欧阳汝新所在的居委会组织一批年轻人前往云龙湖进行挖湖劳动,正在上高中的他欣然报名参加。背着军用水壶,随队到达工地之后,震撼地场景记忆犹新。
上万人的劳动大军汇集于此,有的刨土,有的挖泥,有的抬框,有的推车,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那场景,人人挥汗如雨,个个斗志昂扬。热火朝天,蔚为壮观。
据常幼敏回忆,她当时负责的是拉车,平车里装了很多的泥土,需要两个人配合,一个人在后面推,前面有三个绳子拉,大家干的非常起劲儿。
由于云龙湖西部工程任务艰巨,难度系数大,所以这部分修建交给了驻徐解放军。为了不耽误工期,解放军在云龙湖安营扎寨,吃住于此,确保大堤安全完工。大堤建成后,市政府为了表彰纪念这段路程,就为其起名“八一大堤”。
1993年云龙湖大堤改建,加高加宽,这次的规模最大,市机关团体不再参与,由徐州市水利局承担主要工作。
前人挖湖,后人纳凉。时光荏苒,云龙湖经历了沧桑巨变,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却没能动摇人们的爱水之心和纳凉需求,每年7月1日,云龙湖万人游泳场正式开放,跟随着暑假的脚步,接纳万千戏水的人们。
当年苏轼曾站在云龙山上曾临风感慨:“如引上游丁塘之水以注,则此湖俨若西湖,徐州俨如杭州。1994年12月云龙湖与杭州西湖结为“姊妹湖”,终于实现了苏轼当年的这一美好愿望。
掠过苏轼的山风也轻拂着90年代徐州的夏天,山湖相依,那时节,无数徐州人蹬着最大众的二八自行车,到湖边纳凉放松。
经过无数老徐州人的挥汗如雨,如今的云龙湖十里长堤,一路风景,手机随手拍一张照片,都可以设为手机壁纸。
如今的它,移步异景,融入生活美,不仅是徐州人引以为傲的国家5A级景区,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碧水蓝天好生态,未来,徐州人对她的改善不会止步,在新版总体规划中,云龙湖景区内基础设施大幅增加,服务能力有了极大改善。
(点击查看新版规划大图↑)
人,离不开生命之源。城市文明,也离不开水的涵养。水,可以为城市带来便利的交通、开放的商贸、丰富的物产和清新的环境,是城市发展名副其实的动力之源。
繁衍于内陆城市,“靠水吃水”的生活看似与徐州人的距离很遥远,但这却从未阻碍过徐州人对水的渴望、对梦的追求,1958年,云龙湖的开挖、修建,就是最好的证明。彼时,数万徐州人参与开挖工程,他们挥汗如雨,他们前仆后继,他们带着徐州人骨子里那份如山般的坚韧厚重,向湖而行。
水至则城灵。如今,这里杨柳青青,绿树成荫,百花争艳,湖景成趣。漫步在云龙湖畔,满眼绿意盎然,游人三五成群,享受自然美景带来的乐趣。而我们不应该忘记,正是从云龙湖的修建开始,这座城的格局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粼粼的波光改变了城市的气质,涌动的湖水蒸腾着不竭的动力,一如徐州70年来昂扬奋进的铿锵步伐。 |